我院开展基孔肯雅热诊疗与防控全员培训

2025-08-11 14:33感染性疾病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全院协同应对输入性传染病威胁。我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十分重视,近日在生殖楼四楼会议室组织培训,对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详细讲解。会议由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美主持,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婷及医院感染办公室主任王世浩进行培训讲解。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1952年首次在非洲被确认,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

二、基孔肯雅热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关节痛以侵犯受力关节多见,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刚开始通常是发热,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受力关节;2至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退疹。高热39℃、关节剧痛与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联征”症状,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特点。

三、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伊蚊依靠积水繁殖后代,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四、基孔肯雅热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中医治疗: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湿温范畴,病因为蚊虫疫毒,发病初期表现为卫分证,部分患者可传入气分或出现卫气同病,核心病机是风邪袭表、湿毒蕴热。

1.辨证分型。

(1)急性期

临床表现:发热,或伴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可伴有关节肿胀,全身肌肉酸痛,四肢躯干弥漫性红斑或丘疹,或伴瘙痒,口渴,疲倦乏力。舌淡或淡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治法:清热化湿,疏风透疹

推荐方药:广藿香10g、葛根15g、羌活10g、滑石20g、赤芍10g、淡豆豉10g、淡竹叶10g、生地黄10g、连翘15g

煎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每日2~4次,口服。儿童剂量酌减,婴儿用1/3成人量,幼儿用1/2成人量,学龄儿童用2/3成人量或成人量。

(2)恢复期

①湿滞经络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迁延不愈,四肢关节活动不利,或呈游走性疼痛,疲倦乏力,身体沉重。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缓。

治法:除湿蠲痹

推荐方药:羌活8g、独活12g、肉桂3g、秦艽15g、海风藤15g、桑枝15g、当归10g、川芎6g、乳香6g、木香6g、甘草6g

②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疲倦乏力,气短,汗出,胸闷,纳差,胃胀,大便稀溏或黏腻。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

推荐方药:党参15g、黄芪15g、陈皮10g、茯苓15g、炒白扁豆15g、炒麦芽15g、巴戟天10g、麦冬10g、五味子5g、炙甘草10g

③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慌,情绪紧张,口干口苦,失眠,胃胀,纳差。舌淡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浮小麦30g、女贞子12g、炒酸枣仁15g、麦冬10g、茯神10g、炙甘草10g、陈皮5g、炒白扁豆15g、白芍15g、山药15g

2.外治法。

(1)中药沐足

功效:清热祛湿解肌。可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

操作方法:广藿香、淡竹叶各30g,煮水沐足。

(2)放血疗法

功效:泻热解毒,通络止痛。用于高热患者的退热治疗或关节疼痛治疗。

操作方法:高热者于大椎或耳尖点刺放血;关节疼痛者可对关节部位进行放血拔罐。(需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3)中药熏洗

功效:化湿通络止痛。可改善关节疼痛。

操作方法:忍冬藤、威灵仙、宽筋藤各30g,煎煮后取煎汁,纱布浸药,冷敷于疼痛处。

(4)中药湿敷

功效:清热收敛。可改善皮疹瘙痒。

操作方法:黄柏、马齿苋各30g,煎煮后冷湿敷,每日2次。

注:以上治疗需在中医医师辩证指导下使用。

感染性疾病科 张毅

202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