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塌渍治疗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2025-09-10 15:36血液透析科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血管通路,其功能稳定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中药塌渍治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经皮渗透作用于局部组织,在动静脉内瘘的维护与并发症防治中展现出一定应用价值,其核心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内瘘功能、防治相关并发症两方面,同时需严格遵循规范操作以规避风险。

一、中药塌渍治疗对动静脉内瘘的积极影响

   中药塌渍治疗通过“药物渗透+温热刺激”的双重作用,直接作用于内瘘局部血管及周围组织,其积极影响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部分验证:

   1. 改善内瘘血流,维护血管功能:临床常用大黄、黄连、黄柏、丹参、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类中药配伍作为塌渍药物,此类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丹参酮、川芎嗪)可通过皮肤渗透至内瘘血管周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进而维持内瘘血管的通畅性与弹性,延缓血管内膜增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2. 防治内瘘常见并发症:针对动静脉内瘘术后或长期使用中易出现的并发症,中药塌渍治疗可发挥针对性防治作用。例如,对内瘘穿刺后出现的局部肿胀、疼痛,采用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塌渍,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肿胀消退;对长期透析导致的内瘘血管硬化、狭窄倾向,通过当归、黄芪等益气活血中药的持续塌渍刺激,可改善血管周围组织营养,增强血管壁韧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二、中药塌渍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中药塌渍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应用中需严格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 辨证选药,个体化应用:中药塌渍治疗需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内瘘情况(如是否有炎症、血瘀、气虚等证候)与体质差异选择合适方药。例如,虚寒体质患者慎用寒凉类中药,以免引发局部不适;过敏体质患者需先进行皮肤药敏试验,避免药物过敏反应。
  2. 严格控制操作规范:操作时需注意药液温度(一般控制在35-40℃,避免烫伤)、塌渍时间(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避免长时间刺激)及皮肤状态,若内瘘局部存在破损、感染、渗血或血栓急性期,需暂停塌渍,待症状缓解后再酌情使用。
 3. 避免替代基础治疗:中药塌渍治疗属于动静脉内瘘的辅助维护手段,不能替代血液透析的规范操作、内瘘的日常护理(如正确按压、避免受压)及并发症的西医针对性治疗(如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或手术干预),临床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

三、总结与展望

    中药塌渍治疗凭借操作简便、局部作用直接、副作用小等优势,在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与并发症防治中具有独特价值,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中药药效与温热刺激的协同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炎症反应、保护血管结构。但目前相关研究仍以临床观察为主,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长期疗效与作用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明确最优方药配伍、操作方案及适用人群,同时加强中西医协同,为动静脉内瘘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维护方案,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升患者透析质量与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