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郑心教授喜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5-12-08 11:29

  近日,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结束,我院副院长郑心教授主持的课题“非小细胞肺癌的病证结合诊治研究与应用”喜获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经过课题组成员十年的研究,将功能影像技术用于晚期肺癌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与预后等的评估,证实了18F-FDG-PET/CT在早期预测NSCLC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复发率及生存期方面的临床价值,为个体化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功能影像学的研究依据。首次提出了肺癌的发生机制与Akt激酶促进CSN6对MDM2的上调及对p53的下调有关。将中医膏方肺抑瘤膏联合DC-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提高患者的KPS评分,维持体重指数,改善生活质量。创新性的论证了不同体质小鼠肺癌的发生发展倾向,并提出肺癌的发病机制以气虚痰湿或气滞血瘀为主,能有效指导辨证论治。课题组改良了肺气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内蕴证三种非小细胞肺癌病证结合小鼠模型,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表明了肺抑瘤膏对肺气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内蕴证EGFR野生型小鼠在抑制瘤体增长、转移及肿瘤组织中VEGF-C表达等方面有显著疗效。该项目应用于临床,在提高晚期肺癌治疗有效率基础上,进一步避免了无效治疗,减少了医疗资源浪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发表论文63篇,SCI收录17篇,总IF60.239,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33次,受到本学科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且形成以肺抑瘤膏为基础方的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2家医院推广应用,以其良好的疗效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临床推广应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据了解,教育部从2008年开始,将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和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合并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郑心教授的获奖,使我院在科研教学工作领域有了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