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

2020-09-30 16:2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日趋年轻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那到底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哪些危险因素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应该如何防治呢?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动脉硬化,是指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动脉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

诱发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相对更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
       2.家族史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血脂异常家族史者,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会增加。
可控的危险因素
        1.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以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最受关注。长期处于高脂血症的情况下,增高的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会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然后引发一系列变化形成脂质条纹、纤维脂肪病变,再发展为纤维粥样斑块。
        2.高血压
        血压升高会导致血液对血管内皮的冲击力增大,造成内皮损伤,血液中的脂质、血小板等会聚集、沉积在损伤处,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且病变进展迅速。
       4.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肥胖、饮食方式(进食较多油腻、过咸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神情绪(性情急躁、过度紧张、不善于劳逸结合)等等。
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1.合理膳食
  提倡以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为原则。避免经常食用过多动物内脏,以鱼、禽肉、各种瘦肉、豆制品为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果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物油,同时严禁暴饮暴食,限制食盐及含糖量高的食物。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活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每天1小时,可分次进行),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
  3.合理作息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戒烟限酒
  5.调脂治疗
  经饮食调节、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个月后,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 LDL-C)仍未达到目标者(因个体差异,具体目标值应由医生评估),应选用他汀类药物,根据患者达标情况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
  5.控制血糖
  40岁以上健康人应每年检查一次空腹血糖,如果伴有高血压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情况,应进行糖耐量试验筛查。糖尿病病人应控制饮食,规律使用降糖药,经常监测血糖水平,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
  6.控制血压
  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并应力求血压平稳,不应使血压波动太大。
  7.阿司匹林治疗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一级预防作用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具体应由医师进行评估,应在获益大于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
 
        综上,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其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引起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就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肾脏缺血等靶器官损害。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动脉粥样硬化,并积极给予防治。
 
部分内容摘自《内科学》、斑块视界公众号等。
脑病科
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