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故事·家风】以俭素为美
2017-04-05 09:11
【纪检人故事·家风】以俭素为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不曾有过岳母刺字那样的正式家训,但多年以来,父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成了家风家规。司马光曾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而我家的家风家规恰在俭素二字。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勤俭节约,要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学校更是系统学习关于勤俭节约的文学作品和名人轶事,这可能是生于80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1998年,我进入高中学习,当时身上不超过2元,且这是一周的零花钱。这样的标准在今天看来恐怕不及一个小学生,在当时也算极少的了。父母并不是不给零花钱,而是自己在父母多年的教育下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对于物质的需求少而又少,为数不多肯花钱的项目是购买《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那时对于物质的需求很简单,精神却很富足,获得信息的途径不多,知道的东西却系统而深入。现如今,《环球时报》早已不是一周一期,网络媒体更是提供了爆炸式信息,但是我对于时事的阅读和了解却越来越流于形式,仿佛是一条鲨鱼被密集的鱼群迷惑了,不知从何处下口。物质极大丰富,我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早已淡忘了当年2元钱的俭素,而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上的幸福。物质和金钱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不能盲目攀比,人前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要修身、齐家,首先要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小时候,父母工作辛苦,每日劳碌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一顿晚餐、聊聊一天的所见所闻,饭后再沿着河边散步,偶尔还会看到入海处的漫天红霞,那就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后来,企业改制,父母都下岗了,一家生计颇为艰难,父母工作更为辛苦。那个时候,父母的衬衣穿得很旧也不舍得扔掉,破的地方打上补丁继续穿。母亲勤俭持家,父亲辛苦工作,家里的日子便逐渐又好起来。父母时常教导,男儿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品格,家庭每个成员要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深知百姓疾苦,从小就立志长大后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实事,让穷人的日子都好起来。至今虽不复年少时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但也不敢置百姓于不顾,不敢贪图奢靡,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中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勤俭看似小事,却关系一人一家一国的前途命运,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为国为民上,自然也就能为国为民做更多的事。在家时,父亲常给我讲古代故事,而我觉得春秋战国的故事最吸引人。战国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举国上下励精图治,上至君王下至百官宵衣旰食、兢兢业业,百姓人人勤奋耕作、勇敢杀敌,这与当时奢靡的山东六国形成鲜明对比。秦人虽穷却大气,即便后来国力大增,也依然保持朴素的本色,敢做敢说更敢当,即便是门房小吏也将收到的礼金主动上交。这就是勤俭兴国的最好例证。我们党也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工农联盟是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工农的朴素本色就是不忘初心,这也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中央纪委第八纪检监察室 史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