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10-17 16:37纪委办公室
我国发布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思宁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他介绍,规划的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据丁赤飚介绍,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是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必须补齐的短板。制定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据了解,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极端宇宙”主题主要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时空涟漪”主题主要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日地全景”主题主要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宜居行星”主题主要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太空格物”主题主要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本世纪初,我国发射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双星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从“神舟”到“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立项之初,就将科学目标作为落实整个工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空间科学的发展为保障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也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中国的空间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恰逢其时,后续我们将以这个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和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林西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