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优势
2015-06-03 11:23
高血压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念在于改善生活方式,早期、联合、平稳降压。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如何评价中医药疗效及地位,如何规范中医药治疗的方案,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中医药如何降压,能否降压
古代虽无高血压病名,但古代医籍中对“眩晕”、“头风”、“中风”等相关疾病进行的相应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改善症状,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特征。多数中医学者认为高血压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部分高血压患者至一定阶段表现为心阳虚、肾阳(气)虚、阴寒气逆、水气上逆等,为高血压继发病变(靶器官损害)的病机。初期侧重选配平肝、镇肝、息风、解郁、泻火、降火、涤痰以及引血下行、调理冲任等法,晚期由实转虚,以扶正为主,重用滋养肝肾及温阳、补中益气等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及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更重要的是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医药在调节代谢紊乱,防治靶器官损害,减少危险因素,促进自身修复,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常见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中医在临证时,注重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采集,这不仅仅包括血压升高引起的症状,还包括体质、情志、饮食、四时、时辰、地域、气候以及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比如在组方滋阴潜阳的同时,配以镇心安神或养血安神之品,即可达到调和目的,相应症状也随之消失。如天麻钩藤饮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2 、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且血压水平与IR程度显著相关。I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还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对IR的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显得十分重要。现代研究亦表明许多中药同时具有降压、降糖、调脂等多靶点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IR提供可能性。如黄芪、生地、鬼箭羽、花粉、葛根。
3、减少蛋白尿,防治肾脏早期损害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逆转是预防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属中医“尿浊”、“精气下泄”范畴,发病基础为肝肾阴虚,进而产生瘀血、痰浊等产物,若瘀阻于肾络,导致肾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关门不固,精微物质下流,可表现为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加等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征候。宗六味地黄丸之意,方中“三补三泻”,使滋补而不留邪,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寓补于泻,补泻相得,相辅相成。临床观察证实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MG等,达到减轻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之目的。
4、阵线前移,及早干预动脉硬化,保护肾脏
高血压在促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S常发生在血压较高,血流不稳定的动脉分叉处,说明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合中医“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产生血瘀证候的基本原理。现代中医研究也证明,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损伤是高血压血瘀证候的重要生物学表现。因此,降血压的基础上及早进行活血化瘀可以起到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干预AS进程的作用,保护肾脏,充分反映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思想。临证时应在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加用针对AS的有效中药,如三七、丹参、牛膝、红花、川芎、红景天,通过抗炎、抗氧化、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血管内皮的自身修复以达到延缓AS进程的多靶点作用,并且此类中药可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的研究中需强调几个问题:强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辨证施治;强调各种成分之间的配伍——君臣佐使;强调中医药作用的机制;强调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循证医学。遵循传统是中医药生存的基石,尊重科学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核心,发扬创新是对中医药赋予新的生命力。临床治疗高血压应遵循中西并用,扬长避短的原则,为患者寻求最佳的高血压治疗方案,保护靶器官,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如何降压,能否降压
古代虽无高血压病名,但古代医籍中对“眩晕”、“头风”、“中风”等相关疾病进行的相应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有较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改善症状,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特征。多数中医学者认为高血压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部分高血压患者至一定阶段表现为心阳虚、肾阳(气)虚、阴寒气逆、水气上逆等,为高血压继发病变(靶器官损害)的病机。初期侧重选配平肝、镇肝、息风、解郁、泻火、降火、涤痰以及引血下行、调理冲任等法,晚期由实转虚,以扶正为主,重用滋养肝肾及温阳、补中益气等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及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更重要的是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医药在调节代谢紊乱,防治靶器官损害,减少危险因素,促进自身修复,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常见头痛、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等症状。中医在临证时,注重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采集,这不仅仅包括血压升高引起的症状,还包括体质、情志、饮食、四时、时辰、地域、气候以及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比如在组方滋阴潜阳的同时,配以镇心安神或养血安神之品,即可达到调和目的,相应症状也随之消失。如天麻钩藤饮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2 、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IR),且血压水平与IR程度显著相关。I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还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故对IR的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显得十分重要。现代研究亦表明许多中药同时具有降压、降糖、调脂等多靶点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IR提供可能性。如黄芪、生地、鬼箭羽、花粉、葛根。
3、减少蛋白尿,防治肾脏早期损害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逆转是预防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属中医“尿浊”、“精气下泄”范畴,发病基础为肝肾阴虚,进而产生瘀血、痰浊等产物,若瘀阻于肾络,导致肾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关门不固,精微物质下流,可表现为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加等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征候。宗六味地黄丸之意,方中“三补三泻”,使滋补而不留邪,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寓补于泻,补泻相得,相辅相成。临床观察证实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β2-MG等,达到减轻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之目的。
4、阵线前移,及早干预动脉硬化,保护肾脏
高血压在促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S常发生在血压较高,血流不稳定的动脉分叉处,说明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合中医“血行失度”或“血脉不通”产生血瘀证候的基本原理。现代中医研究也证明,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损伤是高血压血瘀证候的重要生物学表现。因此,降血压的基础上及早进行活血化瘀可以起到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干预AS进程的作用,保护肾脏,充分反映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思想。临证时应在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加用针对AS的有效中药,如三七、丹参、牛膝、红花、川芎、红景天,通过抗炎、抗氧化、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血管内皮的自身修复以达到延缓AS进程的多靶点作用,并且此类中药可长期使用,而无毒副作用。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的研究中需强调几个问题:强调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辨证施治;强调各种成分之间的配伍——君臣佐使;强调中医药作用的机制;强调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循证医学。遵循传统是中医药生存的基石,尊重科学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核心,发扬创新是对中医药赋予新的生命力。临床治疗高血压应遵循中西并用,扬长避短的原则,为患者寻求最佳的高血压治疗方案,保护靶器官,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