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教育宣传 第六期│学习 【中医典籍】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2025-09-11 14:50法规及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
医德医风教育宣传
第六期
医德医风知识讲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大医精诚》
一、核心思想:医者的初心与誓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起点与动力:开篇即点明,伟大的医生治病,首先必须内心宁静、意志坚定,摒除个人的私欲和贪求。其行医的根本动力,是源于一种对生命深切的“大慈恻隐”的悲悯与同情之心,并立下宏愿要普遍救渡所有生灵的痛苦。
二、行医准则:平等与无私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绝对平等:这是医学平等主义的极致宣言。医生在患者面前,必须彻底消除一切社会偏见和个人好恶。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年龄长幼、容貌美丑、关系亲疏、种族背景、智商高低,都应完全一视同仁,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至亲来对待。
“皆如至亲之想”:这是最高标准的共情要求,超越了简单的职业规范,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三、职业精神:奉献与勇气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忘我无私:在面对病患时,医生不能瞻前顾后、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甚至自身的生命安全。要能深切体会患者的痛苦,仿佛自己也在承受一样,内心感到悲痛伤感。
全力以赴:要不避任何艰难险阻,无论是白天黑夜、严寒酷暑,无论自己是否饥饿、口渴、疲劳,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救治。
摒弃虚饰:“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是关键一句,意为不能有丝毫的矫饰做作、沾名钓誉之心(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功夫,不做样子给人看),一切行为都应发自内心纯粹的救治目的。
四、最终论断:大医与巨贼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极其严肃的论断:能做到以上这些,就是拯救苍生的“大医”;反之,如果背道而驰,那就是残害生灵的“巨贼”。
这一论断将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到了一个关乎生命伦理的极高高度,强调了其责任之重大。
总结与现实意义
《大医精诚》的这段论述,超越了时代和地域,它所倡导的人道主义、平等精神、无私奉献和内在品德,至今仍是全球医学界尊崇的核心价值。
医德为先:它强调医术固然重要,但医德是成为“大医”的先决条件和根本。
普世价值:其“普同一等”的理念,与现代医学倡导的“生命至上”、“无歧视”原则完全契合。
职业精神的标杆:“勿避险巇”、“一心赴救”定义了医疗行业应有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对现实的警示:在当今医疗环境有时趋于商业化和技术化的背景下,《大医精诚》的精神更像一盏明灯,提醒每一位医疗工作者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
这段文字不仅是中医学生的必读经典,也值得所有从事医疗工作乃至社会服务行业的人反复诵读和深思。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衡量着每一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人的职业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