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宪法,从我做起(外科党总支第八党支部 李明岩)

2024-11-27 17:41系统

宪法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或许有些人认为宪法高高在上,离我们太过遥远,其实恰恰相反,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它一直相伴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身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宪法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将从宪法对医疗工作的规范指导,对患者权益的保护,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这几方面讲述宪法对我们医疗行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在医疗行为方面,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这一规定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医疗规范行为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对医疗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的同时也确保了我们从业人员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同时宪法也强调医疗行为的伦理和道德要求,虽然在条文中没有直接规定,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如尊重人权、法治原则等,都对医疗行为提出了伦理和道德上的要求。身为一名光荣的医疗工作者,我们应坚持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并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和用药指南,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随后是在保护患者权益方面。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及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两条条款在平等权和人格尊严权上出发,确保了患者在法律面前享有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患者的人格尊严,不会因为患病而受到歧视。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将我院打造成一个平等友善,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让患者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在医患沟通中,有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发生冲突并不可怕,为了解决这类冲突,宪法规范了医疗工作者在医患沟通中的行为和态度,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原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们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等,有助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医患双方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风险隐患等信息,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遵循诚实、客观、全面的原则,不隐瞒或歪曲事实,确保患者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决定。这有助于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减少误解和冲突。同时,我们还要保持耐心和友善的态度,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隐私,形成友善、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样我们医疗工作者的权益也受宪法保护,因此当自身权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也要勇敢地运用宪法来保护自己。

最后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开始做到尊崇宪法。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用亲身实践弘扬宪法精神。作为一名护士,首先我会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护理行为合法合规,并严格执行专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此外我也会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确保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并积极参与医院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为医院的改进和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医疗工作者应当认真遵守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做到尊重和保护患者权利、履行护理职责、维护医疗秩序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我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是宪法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落实宪法精神,巩固法治观念的必要实践。相信在我院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营造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宪法精神铭刻在每个职工心中,让宪法精神扎根在我院的每个角落。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科 李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