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宪法 从我做起(机关第六党支部 吴迪)

2024-11-27 16:09系统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蕴含着诸多保障人民权益、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精神,而医务工作作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关键领域,与宪法精神紧密相连。在医务工作中充分体现宪法精神,不仅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是践行法治、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体现。

尊重宪法首先体现在尊重和保障患者的基本权利。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医务工作中,首当其冲就是要切实尊重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怀揣着对健康恢复的渴望,医务工作者应当将患者的生命健康视为至高无上的使命。无论患者来自何方,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或是身患何种疾病,都应该享受到平等、专业的医疗服务。面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要不分昼夜、全力以赴地开展救治工作,不能因为费用未结清或者患者身份特殊等因素而有所懈怠或区别对待。同时,患者还有知情同意权。医务工作者在实施诊疗方案前,尤其是涉及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情况时,要详细、通俗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手段的利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信息,让患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主地做出选择。这体现了对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尊重,是宪法中保障公民权利在医疗场景下的细化。例如,在进行癌症化疗方案选择时,医生需要将不同化疗药物的疗效、副作用以及大致的费用等情况如实告知患者,由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

其次,医务工作者要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责任,这是宪法所强调的公民守法义务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依法行医是底线要求,从医师资格的取得到每一次诊疗活动的开展,都要有法可依、依法而为。没有合法的执业资质却从事医疗行为,不仅违反了医疗行业的管理法规,更是对患者权益的严重侵害,与宪法保障人民安全健康的精神背道而驰。在日常诊疗中,对于医疗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严格遵守。比如在药品管理方面,严格按照药品的储存要求保管药品,确保其质量安全;在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制药品时,更是要遵循严格的申领、使用、登记等程序,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危害社会安全。医疗废物的处理同样不容马虎,要依据环保和卫生相关法规,做好分类、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健康权益,这也是在履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定责任。

尊崇宪法还体现在要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待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总是相对稀缺的,医务工作者在其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宪法精神来合理分配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真正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患者都有获得救治的机会,让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保障公民在医疗救治方面机会均等。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同样如此,像流感疫苗等预防接种资源的分配,要优先考虑易感染人群、特殊职业人群等重点对象,而不是凭借私人关系或者其他不合理手段来决定分配顺序,确保资源能公平地惠及广大民众,增强整个社会的健康保障水平。

最后,宪法精神也倡导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医务工作中体现为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医务工作者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用专业和人文关怀化解矛盾。面对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要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去解决,比如引导患者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通过调解机构协商或者走司法诉讼等正规渠道,而不是采取过激行为或者任由矛盾激化。同时,医务工作者也要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遭遇医闹等侵犯人身安全、干扰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时,要及时寻求法律的保护,让医疗工作能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下开展,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持续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总之,在医务工作中体现宪法精神,需要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将宪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每一次诊疗、每一个医疗环节做起,让宪法精神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阵地上熠熠生辉,为构建健康、和谐、法治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