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之翼,护航医疗(内科第五党支部 高霞)
2024-11-27 17:04系统
在医疗领域,宪法是基石,是灯塔,是守护神。它为医疗活动搭建坚实的法律框架,也为患者权益提供坚定的守护。作为一名护士,我深感肩负的使命之重,不仅要坚守宪法赋予的职责,更要成为表率,在护理的每一个瞬间,让宪法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共同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医疗环境。
宪法,这部承载着法治精神的宝典,涌动着对正义与责任的不懈追求,是医疗行业的精神支柱。它确定了患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健康生活的权利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的义务。同时宪法还在医患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医患交流在相互尊重和深刻理解中流淌。患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医疗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宪法的精神,让医疗服务更加温暖,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共生。
在医疗广阔的天地中,法治的光芒如星辰闪烁,其精神在每个角落闪耀,如同明灯指引着前行者。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青涩中带着稚嫩,生疏中夹杂着不自信。80岁王大爷,血压低,心悸气短,反复住院,认识科室里所有的医生护士。每次住院都要求输注生脉注射液。此次住院,经过医生仔细评估与健康查体后,开具医嘱,作为责任护士,我来执行生脉输注及其他治疗护理。输注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可输注结束,患者突然说护士没有给他输注生脉,情绪激动,骂骂咧咧,全身不适。家属闻讯赶来,气势汹汹,根本不听我们解释。一口咬定护士没有输注,任我怎么解释也没用。主管医生解释,家属指手画脚甚至想挥拳头。作为一名年轻护士,我目睹了这一切,深感委屈又无力。面对平日里熟悉的王大爷,此刻像变了一个人,固执己见,护士长与家属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后认真倾听了患者的意见和感受,他唠唠叨叨了好多,倾诉完了,此事化险为夷,这场误会最终平息。事后我还是像没发生过什么一样,护理着王大爷,重复着我的工作,直到他出院。出院前我与家属再次沟通了一番,家属深表歉意,之后患者反复又来住院了几次。我想他还是很认可我们的。
还有62岁陈大叔,心律失常、II型糖尿病,某天我值夜班,患者不像往前睡的那么早了。虽然是二级护理,但我一小时巡视他一次,生怕有问题。22:00时,患者还没入睡,简单沟通后,我离开病房,又去巡视其他病房了。23:00患者入睡了,直到2:30,我再次来到病房,患者大汗淋漓,四肢无力,手哆哆嗦嗦,烦躁不安,我想是出现低血糖了。赶紧跑到护士站,给他找了面包、牛奶、糖块,给他测了血糖。之后患者症状缓解了,连续几天治疗后,患者出院了。临走前,他写了封感谢信给我,对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我,这是个难得的鼓励。我没想到,我的举手之劳,在患者看来,就是救了他一命。多年后,我还是时不时看看这封感谢信,以此激励自己。类似的案例,胜不胜数,我们在治愈着患者,也在被患者疗愈着。我想这就是医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更是宪法精神在临床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有经验的护士,成为了一名年轻护士长,我深知我的职责不仅仅是管理团队,更是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体现宪法精神。每季度按时完成依法执业自查自检,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护士对宪法和医疗法规的理解,让她们明白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遵循法律规定的重要性。我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重视患者的意愿,倾听患者的诉求,关注治疗护理的结局,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护理技术,以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从每天清晨的晨间护理,到夜间守护病房的安宁,我严格监督,确保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在践行着对患者权利的尊重。
在医疗领域,宪法的精神不可或缺,它既是患者权益的坚强后盾,也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指南。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感自己肩负着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任,也注重将宪法精神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医疗行为的细节中,以增强同事们的法律意识。未来,我将不忘初心,带领团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前进,确保宪法精神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宪法之魂,医疗之光,患者之盾,法治之纲。让我们在宪法的指引下,共同守护生命的尊严,追求健康的生活保护个人隐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