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皮肤瘙痒诊疗方案

2025-09-10 16:13血液透析科

 规律透析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尿毒症性瘙痒)是终末期肾病常见并发症,核心诊疗原则为先明确病因,再分层采取局部对症、全身干预及透析优化的综合方案,同时需排除其他非尿毒症相关瘙痒诱因。

一、病因评估

优先通过病史、检查排查核心诱因,明确瘙痒是否与透析相关:

 1. 尿毒症相关核心因素:毒素蓄积(如中大分子毒素、甲状旁腺激素)、皮肤干燥(皮脂腺分泌减少)、钙磷代谢紊乱(高钙/高磷血症)、周围神经病变。

 2. 透析相关因素: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差、透析液成分异常(如硬水综合征)、透析不充分(尿素清除指数Kt/V不达标)。

 3. 非透析相关因素:过敏(药物、透析管路、护肤品)、皮肤疾病(湿疹、真菌感染)、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加重瘙痒感知)。

二、诊断要点

 1. 症状判断:瘙痒多为双侧对称,常见于背部、四肢,夜间加重,可伴皮肤抓痕、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无明显皮疹或皮疹与瘙痒部位一致。

 2. 辅助检查:必查项目包括血磷、血钙、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尿素氮、血肌酐、Kt/V;怀疑过敏或皮肤疾病时,完善过敏原检测、皮肤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

遵循“局部缓解→全身干预→透析优化”的递进原则,同时控制基础指标:

(一)基础指标控制

1.  钙磷管理:血磷控制在1.13-1.78mmol/L,血钙维持在2.10-2.37mmol/L;高磷血症优先使用非钙磷结合剂,随餐服用。

2. 甲状旁腺管理:iPTH>600pg/mL时,使用骨化三醇或拟钙剂(如西那卡塞),必要时转诊外科评估甲状旁腺切除术。

(二)局部治疗(首选,缓解轻度瘙痒)

1. 保湿:每日使用无香料、无刺激的医用保湿霜(如凡士林、尿素软膏),尤其透析后及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修复皮肤屏障。

2. 对症止痒:瘙痒部位涂抹炉甘石洗剂(清凉止痒)、辣椒素乳膏(降低神经敏感性,需从低浓度开始),避免长期使用含激素的药膏(防止皮肤萎缩)。

(三)全身治疗(中重度瘙痒或局部治疗无效时)

1. 口服药物: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嗜睡副作用轻,不影响透析;顽固瘙痒可联用加巴喷丁(每次100-300mg,透析后服用,避免蓄积)。用量:成人每日一片,晚饭后或睡前口服。可根据症状增加剂量,最高剂量不超过每日1 次 5µg(2片)。 目前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新药—盐酸纳呋拉啡口崩片,给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用法:为口崩片,可以仅用唾液崩解药物,然后吞下即可,也可以用少量水服用。血液透析可以清除该药物,注意与血液透析间隔。

2. 物理治疗:每周2-3次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每次15-30分钟,通过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瘙痒,需注意防晒。

(四)透析优化(针对透析相关瘙痒)

改善透析充分性:若Kt/V<1.2,增加透析频率(如每周4次)或延长每次透析时间(如每次4.5小时),清除中大分子毒素。

调整透析方案:更换为高通量透析器,或采用血液透析滤过(HDF),增强毒素清除能力;怀疑透析液问题时,检测透析液钙、镁浓度,必要时调整。

四、患者教育与随访

1. 日常护理:洗澡水温控制在37-40℃,避免使用肥皂、搓澡巾;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避免辛辣饮食、浓茶、咖啡,减少瘙痒诱发。

2. 随访监测:每月复查钙、磷、iPTH,每3个月评估Kt/V;瘙痒症状加重时及时就诊,排除皮肤感染或过敏加重。


血液透析科 刘蒙蒙

202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