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青光眼

2024-06-17 09:47中医整体诊疗工作室

一、青光眼的定义
     西医: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眼病。
     中医:青光眼中医称为“绿风内障”,是因风、火、痰等邪气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受阻,目中津液滞积而造成的一种眼病。

二、临床症状
     临床上以初起头痛,眼胀,视力稍减,视物不清,有阵发性雾状感,虹视,瞳孔散大,呈淡绿色;继之则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最终导致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三、临床分类
     1.原发性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继发性青光眼
     3.先天性青光眼(发育性光眼)

四、发病原因
     1.西医: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它有遗传倾向。发作前常常有情绪波动,生气、着急、劳累、过饱、过饮等诱因。继发性青光眼由其他眼病或全身病所引起。
     2.中医:青光眼的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

五、青光眼的中医病机
     1.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2.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3.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4.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5.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六、西医治疗
    青光眼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方法减少房水生成,增加房水排出,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继发性青光眼应给予病因治疗。但无论如何,已经造成的青光眼器质性损害是无法恢复的。

七、中医治疗(专方)
    1.中药及中成药
   (1)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2)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4)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胆草6克,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5)丁公藤碱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碱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2.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刺激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刺激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   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
(2)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3)艾灸
   取穴:太阳、阳白、翳风、合谷穴。
   配穴:热邪甚者加曲池穴;肝肾不足者加肝俞、三阴交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法,点燃艾条,置于所选穴位上,距皮肤2~3cm施灸,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
3.气功疗法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八、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眼部疲劳。
  可做眼保健操,按摩局部穴位。
  饮食尽量清淡,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

九、参考资料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6.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6-307.
[3]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中医整体诊疗中心 曹婧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