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教育宣传 第四期│学习《医德医风概念及医学道德规范》

2025-08-25 14:42法规及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

医德医风教育宣传

第四期

医德医风知识讲堂

何为医德医风?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总和的体现。

医风,就是整个医护行业里应有的良好的行业风气。

医德医风的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患者健康为核心,不分身份地位一视同仁,优先保障生命安全。

(2)关爱患者,服务贴心。耐心沟通、保护隐私,用同理心减少患者焦虑,优化服务细节。

(3)严谨从医,精进技术。恪守诊疗规范,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杜绝操作疏忽与学术不端。

(4)廉洁行医,抵制利益诱惑。拒绝红包、回扣及过度医疗,坚守 “合理检查、用药、治疗” 原则。

(5)团结协作,和谐医患。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坦诚告知病情风险,以信任化解矛盾。

(6)遵规守法,坚守伦理。遵守医疗法规与机构制度,遵循有利、公正等伦理原则决策。

(7)奉献社会,担当使命。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与公益义诊,履行社会健康服务责任。

先进榜样--齐鲁时代楷模张军桥

 张军桥,男,汉族,山东昌乐人,1987 年 10 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副主任、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学 院教师,第 27 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2025年 6 月 15 日,在坦桑尼亚为施救当地落水民众而英勇牺牲,年仅 38 岁。

张军桥同志是我省卫生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坚守信念、忠诚履职的健康卫士,是传承医术、热心公益的优秀教师,是跨越山海、播撒善意的和平使者,用生命践行了 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充分彰显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生动展示了齐鲁儿女的忠 厚与善良、责任与担当。近日,被追授为“齐鲁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军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大局观念牢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工作,融入国家援外医疗事业。2020年,他响应号召,作为山东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赴黄冈参与新冠病毒疫救治工作。2024 年,面对援非医疗任务,他主动请缨担当。

张军桥同志始终把党的号召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服从组织安排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急难险重工作中勇担时代使命、践行党员担当。

张军桥同志援非期间,秉承“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的理念,以“造血式援助”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成功填补了受援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他坚持言传身教,从教学抓起,组织医护人员 400 余人次参与麻醉技术专项培训,为坦桑尼亚留下了一 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坚持“生命至上”,无论国籍、肤色、地域,都给了生命至高无上的敬畏与守护。面对素不相识的异国落水者,张军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生命最后一刻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托举,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英雄壮举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和无畏,是深植于内心的本能和自觉,是齐鲁儿女最朴素的厚道和善良。

张军桥同志怀有跨越国界的大爱担当,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以生命护佑生命的人性光辉,将“大爱无疆”精神化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让国际主义精神在实际行动中发光发热,成为推动中外友好合作的桥梁纽带。

张军桥同志作为一名麻醉科骨干医生,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熟练掌握各类疑难危重疾病的麻醉处理技能,注重团队协作,出色完成医教研各项工作任务。在湖北抗疫期间,积极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为抗疫胜利作出积极贡献。作为一名教师,他甘于奉献、乐教爱生,给学生留下“医者的标准,从不止于课本”的谆谆教诲。他担任大学生心跳行动急救协会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将课堂延伸至广场。

张军桥同志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发扬职业精神,毫不保留传承医术、潜心育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坚持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职业操守。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张军桥同志始终真诚待人、心态阳光、充满正能量,他认为“帮助和影响他人比银行卡里的存款更有价值”。他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医疗卫生公益事业,自费购买急救模型,发起“心跳行动”公益活动,组建起 200 余人的志愿服务团队,筹建成立急救培训工作室,先后开展急救复苏进校园、进企业等 400 余场公益科普活动。 援坦期间,他积极组织团队开展义诊活动,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当地公益和志愿服务。

向张军桥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一样,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持之以恒、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传播善意、温暖人心,以星火之光涵养社会风尚、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