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22
2021-08-12 15:15系统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李**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5.11.6
就诊日期:2015.11.06
发病节气:立冬
主诉: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2天。
现病史:腰痛10 年加重。病人形体消瘦,腰痛不能俯,活动受限。发作时痛连双腿及肩胛遇热疼痛稍轻,遇寒冷 气候变化及久坐则痛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西医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 历经中西医治疗不效,病人已丧失治疗信心,经介绍门诊治疗。中医辨为外感 风寒,日久入络,夹血瘀作痛,服用西药(具体不详)未见显效,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3℃ P78次/分 R18次/分 Bp130/89mmHg
青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形体消瘦,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皮疹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五官端正。耳鼻无脓性分泌物,口唇色淡,咽部无红肿。眼裂对称,无凝视,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异常,视野无缺损。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呼吸平稳,呼吸动度均等,语音振颤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颈静脉反流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四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情志急躁,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胀闷不适,倦怠乏力,自汗,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2014.10.10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钡餐透视示:腰3/4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腰痛
证候诊断:寒湿凝滞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 法:治宜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处 方:活血通络方
炙川乌15 克、 土鳖虫10 克 地龙15 乳香10 克、
没药10 克、 当归 20 克、 丹参 20 克、 狗脊 20 克
千年健20 克、 仙灵脾 15 克、 青风藤 30 甘草9克
5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日1剂
复诊:腰痛大减,能在一定限度内屈腰,左右转侧,但仍不能久坐,且觉腰背发凉。续以上方化裁,拟方如下:
防风15 克 羌活 15 秦艽15 克 炙川乌 15 克、
土鳖虫9克 乳香10 克 地龙 15 克 没药 10 克
熟地15 克 狗脊 20 克 杜仲 15 克 千年健 20 克
仙灵脾15 克 甘草 10克
病人服此方25 剂后,腰已不痛,久坐仍稍有酸重,已能俯身弯腰端盆, 做一般工作。
按语:
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数年,时轻时重。偏于肾阳虚者,伴畏寒,面色浮白,尿后余沥,甚则失禁,气喘。偏于肾阴虚者,多伴头昏目眩,耳鸣耳,面部潮,口干咽 燥,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舒筋通络,强筋壮骨。处方:补肾养血化淤汤加减。偏于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偏于肾阴虚者,加龟板30 g (先煎20min)、知母、黄柏15 g,腰为肾之府,肾主骨髓,充养腰部。若肾精亏虚,腰脊失养,则见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日久,时重时轻。肾阳不振阳失温煦,故见畏寒肢冷,面色浮白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见面色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方中熟地填精血,生骨髓,益肝肾;盐杜仲、牛膝、淫羊藿、金毛狗脊强筋骨,补肝肾;鸡血藤、当归、白芍、红花活血逐淤止痛;黄芪扶正益气补气;肉苁蓉补肾壮 阳,填精补髓;木香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具有补肾健骨,扶正祛邪,养肝肾,活血化淤,疏通经络之功效。肾阳虚者合制附子、肉桂以达温阳散寒、补肾填精之功。肾阴虚者合龟板、黄柏、知母共具滋水制火清热,滋阴填精之力,则气血交流,阴阳相济,神清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