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3

2021-08-12 15:04系统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金**         性别: 女      出生日期:1964.6

就诊日期:2018.11.18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 小雪

主诉: 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 患者数日前出差到外地,因生活失常,饮食冷物,致胃脘部不适,昨日返家,坐车时感受风寒,到家后即发恶心呕吐,先吐清水,后吐苦水,并泄泻水样便3次,刻下饮食即吐,形寒、肢冷、肠鸣、口干,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胃病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4℃  P76次/分   R18次/分  Bp120/75mmHg

中年女性,神志清,精神不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形体稍胖,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皮疹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五官端正。耳鼻无脓性分泌物,口唇色淡,咽部无红肿。眼裂对称,无凝视,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异常,视野无缺损。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呼吸稍促,呼吸动度均等,语音振颤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压痛、反跳痛。可闻及肠鸣音5-6次/分,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颈静脉反流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四诊:形体稍瘦,精神不振,面色恍白,饮食即吐,形寒、肢冷、肠鸣、口干,按之腹部柔软,微感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示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呕吐

证候诊断:外受风寒湿邪,脾胃不调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

治    法:化湿和中,发表散寒

处    方: 厚朴温中汤加减

       藿香10g   苍术10g   苏叶5g       苏梗5g

厚朴6g    陈皮10g   猪苓12g      茯苓12g

泽泻12g   半夏10g   炒谷芽12g    炒麦芽12g

       3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日1剂

复诊:忌食生冷油腻,二诊水泻止,形寒除,呕恶减轻,已能饮食唯饮水后自觉胃脘部痞塞,腹部及下肢发凉,给予温化寒湿,理气和中,上方加白术6克,砂仁6克,枳壳6克,旋复花10克,继服7剂,嘱药后复常,可不必再来,并在近期内慎饮食,尤忌生冷油腻,以巩固疗效。

按语: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病证。前人认为,有物无声为呕,病属阳明,有声无物为哕,病属太阴,有物有声为吐,是为阴阳两病。辨证分为虚实两类,一般暴病多实,实者多见于外邪侵袭,如饮食停滞、胃火上冲、肝气上逆、痰浊犯胃等,治宜驱邪,久病多虚,虚者多见脾胃气虚,治宜扶正为主。

此例患者因饮冷感寒,致风寒湿三邪侵袭,寒湿伤中,脾胃升降失调,传化失常,则恶心、呕吐、肠鸣、水泻。风寒外束,寒湿内遏,阳气不得输布,故形寒肢冷。吐泻伤液,阳遏布津不力,则口干。治宜化湿和中,发表散寒,以辛香苦燥温化表邪,配伍甘淡渗利之猪苓、茯苓、泽泻以健脾止泻,二诊脾胃渐和,寒湿未尽,原方加砂仁、白术等,以增强温中除湿行气和中之力。连服7剂,寒湿除、脾胃调,康复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