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18
2021-08-12 15:14系统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刘**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73.12
就诊日期:2015.10.18
发病节气:霜降
主诉: 胃脘部胀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2周。
现病史: 患者1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胀痛,反酸,便溏,纳差喜热恶凉,每在饮食不适时发作。近2周来症状加重,胃脘部胀痛每日发作,嗳气,反酸,纳差,胃脘部喜热恶凉,按之微痛,曾于他院消化科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服用西药(具体不详)未见显效,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3℃ P75次/分 R18次/分 Bp110/70mmHg
青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形体消瘦,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皮疹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五官端正。耳鼻无脓性分泌物,口唇色淡,咽部无红肿。眼裂对称,无凝视,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异常,视野无缺损。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呼吸平稳,呼吸动度均等,语音振颤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颈静脉反流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四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情志急躁,胃脘部按压稍疼痛,胀闷不适,嗳气,反酸,不欲饮食,倦怠乏力,自汗,二便正常,睡眠可,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2013.10.10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钡餐透视示: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
证候诊断:肝胃不和,寒湿中阻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 法:疏肝和胃,化湿散寒,制酸止痛
处 方:舒肝解郁散加减
刺蒺藜10g 炒白芍10g 苏梗6g 陈皮10g
佛手6g 砂仁12g 草豆蔻6g 乌贼骨12g 半夏6g 甘草6g
5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日1剂
复诊:嘱忌生冷油腻及酸甜食物,畅情志,勿过劳,二诊述胃痛反酸未再发,晨起有饥饿感,时有嗳气呃逆,纳稍增,乏力,易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此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兼气虚,原方去乌贼骨、苏梗、砂仁、佛手,加生黄芪12克,茯苓24克,煅瓦楞子24克,旋复花6克,枳壳6克,加减继服共十五剂, 患者胃脘部疼痛、嗳气呃逆等症状消失,食纳正常,身感有力。
按语: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发作时可牵扯胁背部,或兼呕恶吐酸,嘈杂痞闷等症。胃脘痛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
此例患者胃脘胀痛反酸,乃肝气犯胃之兆,胃脘部喜热恶凉,苔薄白腻是寒湿中阻之象,故以舒肝解郁散加减为治,二诊见呃逆,为胃气上逆之兆,乏力自汗为脾胃气虚之征,故治以舒肝降逆,理气和中佐以健脾益气,从此例患者的证治可以学习到老师辨证准确,处方灵活,思维全面,这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锻炼,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