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20

2021-08-12 15:14系统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江**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9.12

就诊日期:2015.10.19            

发病节气:寒露

主诉:疲劳乏力1年余。

现病史:患者平时工作繁忙,性格内向,一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情志不舒,渐觉疲劳乏力、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发热多汗、肌肉酸痛、困倦乏神、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寐不解乏。今日来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3℃  P90次/分   R20次/分  Bp108/60mmHg

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一般,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皮疹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五官端正。耳鼻无脓性分泌物,口唇色淡,咽部无红肿。眼裂对称,无凝视,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异常,视野无缺损。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呼吸平稳,呼吸动度均等,语音振颤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90次/分,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四诊:疲惫乏力,头昏沉,困倦嗜睡,眠浅易醒,醒后仍觉疲乏,急躁易怒,郁郁寡欢,食纳欠馨,纳后脘腹胀满、嗳气、肠鸣、大便溏薄,每日3~4次,小便黄,口干而黏,渴喜冷饮。望之面色晦暗,神疲,情绪低落,唇干,爪甲无华,甲床干燥起刺。舌质紫黯、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左弦滑、右沉弦。

辅助检查:查肝肾功能、血糖、头颅CT、心电图、B超均无异常                

中医诊断:虚劳

证候诊断:肝气郁滞,脾胃虚弱

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症

治    法:疏肝解郁,温运中州,清化湿浊

处    方:

西洋参10克(另煎兑入),砂仁5克(后下),炮姜10克,

苍术、生麦芽败酱草各15克,生黄芪20克,

薏苡仁30克,炒防风、广郁金厚朴花、

茵陈各12克,黄连3克,酒制大黄3克。

10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日1剂

复诊:10日后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另嘱其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规律睡眠、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推拿脊背。后辅以补中益气汤调理1月而愈。

按语:

此病病机为虚与郁,病位以肝脾为主,涉及心肾,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有关。虽临床表现虚象多见,但因郁而发者占多数。方中西洋参补气清火、养胃生津,配炒苍术、炒薏苡仁达健脾之功;炒苍术燥湿健脾,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宽中,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防风胜湿止泻、升脾阳,炮姜温中止泻,诸药合用达健脾和胃止泻之能;久病耗气损精,而致气衰无力,血必瘀阻,常呈气虚血瘀之候,故用黄芪益气,伍以制大黄理血化瘀,亦能补肺健脾,实卫敛汗,伍麦芽可加强助其生发之气而解肝郁之积;厚朴花宽中利气、化湿开郁,郁金行气解郁,茵陈正应春气能疏肝清肝,诸药合用,共起疏肝解郁之效;少佐黄连、败酱草清热燥湿、清肠泻火。上药共奏疏肝健脾、和胃益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