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13

2021-08-12 15:11系统

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郝**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0.6

就诊日期:2019.5.10          

发病节气:立夏

主诉: 胸闷、胸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5天。

现病史: 患者自2012年起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左胸部胀痛不适,动则加剧,于他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平时服用西药(倍他乐克、欣康等)控制病情,每因过劳、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5天前因家务事过劳突感左胸部刺痛难忍,头晕气短,恶心欲吐,近几日每天胸痛发作4-5次,疼痛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或长或短,服用西药仍不能控制,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7年,平时服用尼福达,2片/日,血压控制可,目前无自觉症状;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乙肝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4℃  P96次/分   R20次/分  Bp130/85mmHg

   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不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形体稍胖,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皮疹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大小正常,五官端正。耳鼻无脓性分泌物,口唇色淡,咽部无红肿。眼裂对称,无凝视,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无异常,视野无缺损。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血管杂音。胸廓对称,呼吸稍促,呼吸动度均等,语音振颤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压痛、反跳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颈静脉反流征(-),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中医四诊:形体稍胖,面色萎黄,情绪烦躁,心痛阵作,胸闷气短,口干纳呆,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正常,夜眠多梦,舌尖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数。

辅助检查:2019.5.5 齐鲁医院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中医诊断:胸痹

证候诊断:心脾两虚,气阴不足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    法:扶脾益气,通络止痛

处    方:生脉散合丹参饮加减

太子参12g   生黄芪15g    桂枝9g     丹参15g

黄精10g     麦冬12g      柏子仁12g  枳实10g

郁金10g     五味子10g    砂仁6g     檀香6g

3剂 水煎400ml 分早晚两次温服 日1剂

复诊:药后述胸痛胸闷症状发作明显减轻,三日间只发作两次,程度也有所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五剂,情绪平稳,夜眠亦佳,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此例患者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气弱血少,为心脉失充之心痹。胸闷气短,口干纳呆,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为气虚之象;心痛阵作,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尖红,脉细数辨为阴伤。为病日久,则气阴两虚。故治疗以健脾益气,养阴生津为主,佐以消导安神之剂。老师提示因患者久病入络,不通则痛,故以丹参与少量桂枝合用,取通阳和络之意。本例辨证精确,方药切合病机,故能迅速获效。